聚力长三角一体化 谱写高质量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02-21 来源:中国网商务 作者:赵华 责任编辑:常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动员令,吹响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新号角。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指导思想,着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着眼于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服务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的“国之大者”,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坚持上海龙头带动,发挥三省一市比较优势,打破行政藩篱,加快要素自由流动,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改革成果,强化跨区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建设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前列。

二、勇担时代使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应对国内外环境一系列新挑战的重大战略部署。

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区域就是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努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增添经济发展动力。要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担负起中央赋予长三角新的历史使命,深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一体化发展。一是聚焦重点区域率先突破,下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手棋,聚焦生态环保、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富裕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制度创新实践应用和复制推广,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能级,加快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合力推动虹桥政策升级版实施。加快推进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毗邻区域跨界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二是聚焦重大项目强化落实。加快推动一批标志性工程落地见效,积极推进5G布局、高速铁路、机场群等一批跨区域重大建设项目,加快建设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通苏嘉甬等铁路项目,大力推进苏州至台州、宁芜高速等省际公路建设。持续推动淀山湖和太浦河治理重大事项。三是聚焦重大平台赋能提效。进一步织密一体化合作网络,协同办好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一步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共同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不断提升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自主可控能力。发挥好G60科创走廊等平台的服务作用,促进科技加产业交流合作。

三、坚持原始创新,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长三角区域的特殊区位和地位使然。长三角地区坐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为,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当先锋。

一方面当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先锋。聚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上海张江与合肥“两心共创”,加快大科学装置集群在长三角落地布局,进一步谋划若干新的大科学装置。依托产业链组建一批制造业共性技术及产业技术基础平台。要坚定不移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路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努力为国家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

另一方面当好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先锋,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链集群。实施“数字赋能计划”,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促进要素流动,建设长三角统一大市场

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长三角一体化重要内容就是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长三角承担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示范引领率先探索的时代责任,要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引领下,聚焦问题突出领域,发挥六个着力作用。

一是着力强化疫情防控机制和产业链协同。协同开展长三角区域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联合研判、预警和处置。加强重大传染病区域防控协作,推进长三角应急指挥中心联动机制建设,系统梳理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清单,抓紧建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池”,实现长三角区域内异地互保,谋划建立产业链长三角灾备体系,提升应对产业链供应链“断链”冲击能力。

二是着力推动市场制度规则统一。加快市场准入准营规则统一,进一步统一长三角地区市场主体的登记标准、办理流程和办理模式;积极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标准化联合组织,推进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编制,探索区域协同的团体标准制定、互认等路径,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标准清单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文旅、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实施区域标准一体化试点。推动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项目,统一长三角地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地方标准,健全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跨省案件协作机制;强化认证检测一体化协同,开展长三角地区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出台统一协调的沪苏浙皖计量技术规范,深化落实计量器具型式评价结果互认。共同完善“信用长三角”平台服务功能,以生态环境、旅游、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推动形成跨区域信用联动监管模式。

三是着力加快要素市场协同创新。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性股权市场信息交互机制与科创板对接机制,争取更多具有科创属性的企业在科创板首发上市;协同制定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建设方案,深化长三角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进评标评审专家资源共享,推动市场主体数字证书跨区域互认;依托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深化技术市场要素资源的协同联动,以三省一市技术交易市场为基础,健全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网络,合并组建长三角统一技术交易大市场。加快建设长三角煤炭产供储销体系,积极推动芜湖港煤炭储配中心升级改造,组建长三角煤炭交易储备中心。

四是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协同推进长三角地区全领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全要素集成、全流程再造、全省(市)域联通的“一屏通办”改革,全力打造治理能力强的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政府。深化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和“联动接卸”“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无感通关”等海关监管模式创新,打造高效智能口岸监管环境,提升长三角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五、践行绿色发展,共建生态美丽长三角

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

随着长三角发展体量增大和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长三角地区资源约束趋紧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建设美丽长三角、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素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一是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立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强化执法监督、严格责任追究等一整套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激励措施,对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实施生态空间用途严格管控,强化红线刚性约束,确保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二是共筑区域生态安全新格局。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结合水网廊道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动洪泽湖-淮河入海河流、长江干流、富春江一钱塘江生态廊道建设;依托滨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共筑东部蓝色生态屏障;依托皖西大别山、皖南-浙西-浙南山地丘陵,筑牢西部绿色生态屏障;推动新安江一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完善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三是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加强长江江滩及通江河流湿地、湖泊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营造和恢复适合中华鲟、白鲟、江豚等珍稀物种生境。实施滨河湿地、滩涂、河口、海湾生态整治修复工程。

四是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推动制定三省一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实施方案,提升优化能源、产业、运输、用地等结构,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力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健全能耗“双控”制度,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合力打造区域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绿色认证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健康保障,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

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打造健康长三角是建设健康中国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中国的示范引领区。长三角要秉承“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按照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持续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

一是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长三角地区设置若干引领国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一批区域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构建以国家医学中心为引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技术转化、技术辐射和管理示范等方面作用,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

二是积极推进长三角医联体建设,通过组建专科联盟,加强区域内医疗机构合作,对区域内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区域内核心医院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长三角中心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以举办分支机构或者托管医院等形式,向医疗资源不足的欠发达地区输出品牌、技术和管理,推动集团化发展,带动提升长三角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是积极探索在长三角建立“五统一”(统一协议管理、统一经办流程、统一监管标准、统一就医管理、统一信息系统)的医保一体化服务管理新模式。

四是逐步扩大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门诊直接结算统筹区范围,力争实现门诊异地直接结算全覆盖。

五是建立合理的转诊就医制度,探索长期护理保险跨省异地服务结算试点,构建长三角地区由基本医疗保障、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作者:赵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经济发展组组长、安徽省发改委长三角处一级调研员赵华)


相关资讯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