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城市化加快推进、人口大量导入、居民多元价值追求的多重叠加,伴随而来的社会治理和社会秩序维护面临诸多挑战,2023年4月,赵巷镇在原综治中心基础上,创建全市首个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增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牌子,升级为“赵巷镇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成为全镇社会治理的大脑和指挥部。
通过整合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资源力量,联合接访、联动调处,让群众“少跑一里路、只进一扇门、解决一揽事”,打造“一站式”矛调服务体系。
做实“巷心·客堂间”强化“家门口”服务
近年来,赵巷镇倡导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紧密结合本镇实际,加大创新探索力度,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客堂间是农村社区中村民闲谈的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形态,在青浦的农村早已广泛存在。赵巷镇通过积极挖掘和培育这一本土化的村民自治阵地,创新打造“巷心·客堂间”这一特色品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鼓励村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利用自有住宅,在小组长、老党员等有影响力的村民家中,设置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的客堂间,成为周边老百姓民主管理交流、民生政策接地、民情信息收集、民风道德传播的场所。截止目前,全镇共建成“巷心·客堂间”76家,实现村民小组全覆盖,其中53家已同步创建市级示范睦邻点。
如近期在中步村伍老伯家的“客堂间,调解了村民陈赵两家的菜地纠纷。中步村中伍3组的陈老伯在赵阿姨家附近开了一块菜地,赵阿姨一生气把菜地围了起来,两家为此磨擦不断,陈老伯当时气得他吃了两个月的中药。陈老伯还报警了,赵巷派出所民警来了以后,对这样的针锋相对的邻里纠纷也做不通工作,而村里知道这事,把两家人请到了“客堂间”,坐下来商量,争取村里的事就在村里解决,不把矛盾闹大。中步村的村民组长伍老伯跟双方平心静气的说,“我们也讲你们不要吵对吧,有问题放在桌面上讲,能解决的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通过村委会干部、老党员和有威望的村民给调解,这场小矛盾小纠纷就在乡音方言里化解了。
“巷心·客堂间”运行以来,实现了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巷心·客堂间”缩小了村级自治的治理范围,将“大单元”的行政村延伸至“小范围”的村组,形成了多层次、网络化的基层自治体系。利用“巷心·客堂间”这一平台,村民小组长在拉家常中发现隐藏在群众中间的小纠葛、小积怨,及时就地解决。将“被问题找上门来”的被动,转化为“寻找问题”的主动,努力将“小事不出村”目标向“小事不发生”目标靠拢,实现矛盾隐患化解关口前移。
做优“四个排查”机制提升“解纠纷”能级
近年来,赵巷镇紧紧围绕法治平安建设目标,坚持实行“矛盾纠纷(含家庭矛盾纠纷)、治安混乱地区及突出治安问题、公共安全隐患,重点人员”(以下简称四个排查)排查整治工作。有效遏制了重大安全事故、重大治安案件、重大矛盾纠纷的发生,以常态化落实排查机制为抓手,深入推进社会矛盾调解、社会治理手段创新,为维护全镇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每月由镇社会治理中心牵头,召开“四个排查”工作例会,由各村(居)、企事业单位综治干部分析汇报本辖区内“四个排查”的排查化解与整治工作情况,分析研判需协调解决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对不稳定因素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判,并制定化解整治的具体措施。
在每月“四个排查”工作例会上,提问题最多是村居委会。在9月的工作例会上,赵巷居委会上报的是两户人家因共用厕所产生的纠纷。赵巷居委会居委委员王青在“四个排查”例会上反映,“最近有居民反映邻里纠纷情况,涉及到的矛盾的两户人家是三楼的301和302两家,301室目前是经过自己的改造,室内自己配了一个厕所,所以说他对室外的公厕所现在没有需求,矛盾的一个起因关于这个公共厕所,301觉得302使用公厕影响他,所以他不让302去使用这个公共厕所。居委会介入过两三次,现场都有去过,301、302家里也去过,跟他们做当面沟通,目前的困难可能就是301家的思想工作。”
为了将化解矛盾的关口前移,镇村干部每个月在所在区域摸排,查找到隐患,及时调处解决,有难度的在“四个排查”工作例会上上报镇里综合研判,不同的职能部门联勤联动、多方协作,不断推动工作落实落细。
做实“一站式”中心建设完善“重矛调”体系
一直以来,赵巷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希望通过工作探索,更好地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传承和创新。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也收获到群众的满意度。比如,职能部门服务群众的意识更强了,主动到客堂间联系群众、调解矛盾;比如,在一线化解矛盾更多了,据初步统计,在客堂间和村居化解矛盾的占比,由之前的45%,上升到90%以上;比如,矛盾上行的情况大幅减少了,群众到镇信访办的上访接待量同比下降超过70%;接待各级各地参观25批次,累计500余人次。主要强化了“12345”工作策略。
围绕“一条主线”,优化组织架构。赵巷镇通过整合各部门力量,围绕打造“一站式”矛调服务体系这条主线,形成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稳定、矛盾化解、平安建设、人口管理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战型服务中心。中心统筹综治中心、平安办、信访办、人口办、司法所、禁毒办六个常驻单位,设置信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司法调解、人口服务、轮值窗口和两直窗口等,配备信访接待室、谈心室、调解室等功能室,公安青浦分局、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和区人社局以及镇社建办、规保办等职能部门入驻服务中心,形成了“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6+5+3+X”综合服务体系,成为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狠抓“两项建设”,改进能力作风。一方面抓制度建设,制定《赵巷镇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入驻单位管理办法》《赵巷镇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人员管理办法》等规范化管理制度7个。另一方面抓队伍建设,在落实制度考核的基础上,坚持每天工作晨会,每周五主任议事会,每月“四个排查”工作例会,《中心每日动态》当日报送镇领导,抄送有关单位和部门,便于矛盾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常驻有信访调解员、司法调解员、法律顾问、青少年社工、禁毒干事等专业人员,坚持每周集中学习,结合当前形势与政策以及工作需要,制定课程表,轮流领学,提升工作业务能力。
形成“三个闭环”,完善调处机制。中心成为“民情搜集中心”、“矛盾联调中心”、“稳定指挥中心”综合性平台,通过创新“四联四化融三心、一个中心巷心融”特色工作法,进一步畅通和规范人民群众诉求表达通道,有效提升矛盾调处化解效率。一是工作流程上,从群众来访叫号、窗口受理、业务分流,再到办结反馈、回访评估,形成闭环。实现从群众找部门咨询到主动询问来意,将服务由被动等待变成主动帮引,由排队等待变成主动靠前。二是部门分类上,通过优化接待大厅窗口设置、分区域引导咨询方式,从领导接访到专业人员答复及提供法律服务,再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形成闭环。从等待群众进门到门口主动迎接,实现“进一扇门、到一个窗、办所有事”,提升协同办事水平。三是解决方式上,人民调解、检察调解、劳动纠纷调解、劳动仲裁、诉讼等相互促进、有机衔接,形成闭环。三重闭环管理实现了“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接收、全链条解决”的多元化解格局。
巧用“四诊难症”,拓宽解纷路径。中心通过“2X”,即“矛调携手人”和“矛调自家人”合作机制,主动吸纳专业人才、退休干部和乡绅乡贤等参与调解,同时通过设置“下沉窗口”,发挥公、检、法等区级单位在中心的支援力量。目前“2X”补充力量已达80余人。一是敲门“问诊”访民情,中心轮流派遣入驻单位工作人员,深入村居与信访人沟通对接,了解群众诉求、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真实情况。二是开门“听诊”汇民意,持续推进“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带案下访”活动,形成党政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常态化,采取轮班接待来访群众,“零距离”倾听群众诉求,及时妥善解决好群众信访问题。三是专家“坐诊”化民怨,针对多年信访疑难杂症问题,下沉区级资源,邀请调解专家“坐诊”,通过心理疏导、耐心劝导、积极引导,化解在基层。四是集体“会诊”督民生,涉及多部门的疑难复杂案件,实行重大问题部门联诊、党委定诊,实体化运行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相关单位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明确责任领导和部门、办理要求、限时结办。
坚持“五项举措”,促进中心发展。中心通过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推进纠纷化解资源横向贯通,同时积极推行“社会矛盾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治安问题联治、基层平安联创”的“五联”工作机制,服务直达末端。一是坚持来访登记,对来访群众实行“一事一表”登记在册,做到群众来访有人接待、有人处理、有人答复、有人回访。二是坚持包案办结,对每起纠纷都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部门、定责任人员、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确保化解工作真正落地见效。三是坚持分析研判,每月召开一次矛盾调处工作分析会,根据各村居的治安状况、纠纷调处情况等,分析矛盾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不断完善调处方案和防激化措施。四是坚持多元化解,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运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统筹协调部门、单位、专家等联合会商、靶向施策、精准化解。五是坚持关口前移,以中心试点建设为平台,做实镇领导定期接访下访、村居书记工作日坐班接访、干部分片包户服务群众等机制,形成“镇、村、网格”三级体系,促进纠纷关口把控、前端化解。(本文图片由青浦区政法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