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议泛血管疾病的康复和管理

发布时间:2023-11-20 来源:中国网商务频道 作者:梁长玉 责任编辑:沈晔

全球有5.23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中国患者约占3.3亿,怎么促进康复?如何进行日常管理?近日,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慢病康复分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围绕“泛血管疾病的康复和管理”这个主题,开展热烈的讨论。

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方国恩教授

中国康复医学会原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国恩教授在致辞中提出,我国慢病形势严峻多样,具有范围广,发生率高,涉及面宽等特点,更需要发挥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按照总会的要求和章程,挖掘学科专业特点做好专委会建设工作。他建议在开展慢病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做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是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借鉴国外经验,做好慢病筛查工作;二是要探索出中国慢病管控防控的模式;三是要制定标准和规范;四是要扩大自己的队伍,加强队伍的建设和体系化建设;五是要主动与政府对接,协助政府控制慢病。

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范慧敏教授

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委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病专家范慧敏教授在致辞和演讲中提到,全球有5.23亿心血管病患者,中国患者占3.3亿,死亡人数第一。心血管慢病的核心是动脉斑块,泛血管疾病(动脉斑块)造成的猝死、心梗、脑梗等死亡因素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

从2020年第六版的心血管慢病康复指南看出,从疾病管理到健康管理的核心思想理念已经发生很大的转变,综合康复+健康管理等新理念的加入,二级预防已被纳入到整个的心脏康复系统中,未来的慢病康复不仅包括五高的康复,更包括斑块康复、心脏术后康复、肿瘤康复,呼吸康复等。围绕“促防诊控治康”,范慧敏教授的团队学习国内外的慢病管理经验,经过多年的实践,建立基于AI的心血管慢病一体化管理体系,包括动脉斑块的五早体系(早预防、早筛查、早控制、早治疗、早康复),并建立国内第一个动脉斑块专病门诊(专科),围绕慢病驿站、心血管慢病中心建设,走出一条心血管慢病管理与康复的上海模式。未来继续建立智慧化心血管慢病防治体系,开展全程、全方位、创新融合的慢病康复与管理。

范慧敏主任委员指出,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科的工作相较于别的学科起步比较晚,难度大。因此理念的建立非常重要,我们将围绕慢病康复管理,发挥专委会委员以及科普学组、青年学组的作用,并通过组建生活方式医学学组等,开展慢病防控工作,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国的慢病的防控事业会越来越好。

河南省癌症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罗素霞副院长在演讲中分享了中原人群癌症综合防治实践的优秀案例。在健康促进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河南省肿瘤防治工作积极调集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方力量,为建立健全癌症防治体系,提高癌症防控服务能力,从政策指引到普及癌症防治知识,从城市到农村科普宣传癌症的早诊早治,推动科研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制定,每一步都落在实处,成为中原人群健康促进与癌症综合防治实践的典范,也为心血管慢病防控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

海南博鳌医疗先行区的岳红文教授

岳红文教授《生活方式医学在中国当下的临床意义及落地途径》的报告引起参会者的广泛兴趣。岳教授分享了生活方式医学在美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分析中国当下的健康/医疗处境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生活方式医学在心血管疾病防控的进展。对于未来在中国临床实践生活方式医学发展的思路,要重视价值医疗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慢病康复专委会正在筹建生活方式医学学组,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入这个团队,为生活方式医学的推广和发展而努力。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刘慧教授分享了《正念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慢性疾不仅会导致身体方面的疾患,也常带来持续性的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慢病互为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正念训练在慢病患者心理管理中降血压的效果已经被证实,作为一种锻炼心智的方法,正念能提高患者专注力和觉察力,提高患者接纳疾病的能力和疾病共存的能力。刘教授从慢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心身医学实践中的挑战,正念的发展、正念与慢病心理、以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实践等角度娓娓道来,声情并茂的做了详细解说。刘教授指出正念对于患者心理及疾病预后的明显改善效果,不仅对于慢病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够帮助医务工作者缓解压力,提升自愈力,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健康智慧的生活方式。

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郭琪教授

慢病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郭琪院长则针对慢病康复与健康管理最新研究进展做了展示和分享。郭教授指出在我国在防治康养一体化的过程中,预防康复和健康管理的环节相对落后,有文献表示中国有4.6亿人口需要康复,接下来医学方向需要往预防医学、慢病和老年病的管理和康复方向去努力。康复可以走出医院,通过精准化的评估和个性化的处方,去提升慢病患者和老年人的健康寿命的延长。

上海市在社区开展康复和筛查的过程中有很多先进的做法,康复种类和服务手段也丰富多样,不仅有身体功能的,日常生活能力的,精神心理的,提升生活质量和个人能力的以及环境评定等。郭教授还介绍了医院在心脏康复原有运动、营养、心理、睡眠五大要素之外,拓展基因检测、老年的认知障碍评估等,把科研理念加到康复的研究中,还与企业合作研发被动运动产品,建立居家康复、家庭重症病房、适老化改造样本间等方面进行了详实而先进的经验分享。

范慧敏、姜丽萍、张旻、岳红文、张耀圣(左到右)

论坛的重磅环节-圆桌论坛由范慧敏教授主持,邀请张耀圣教授、岳红文教授和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姜丽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张旻教授等嘉宾围绕“泛血管疾病康复与管理”主题进行精彩研讨。

范慧敏教授首先介绍返血管疾病的概念以及在慢病管理与康复的重要价值,指出围绕泛血管疾病,开展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慢病重要工作。

张旻教授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源头是血管内皮损伤,斑块的形成或者堵塞,或者斑块脱落引起的一系列多器官的缺血坏死导致的功能障碍。泛血管概念的提出是非常适宜的,临床上不仅要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还需要关注术后长程的、规范化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医生团队的合作以及专业的慢病管理的团队,在专委会里有理念的交融是非常好的机会。

姜丽萍教授指出慢病的康复和管理是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来共同来促进的。要通过教育赋能,自我赋能,增强慢病管理过程中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完善基层培训,构建患者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同时,希望通过专委会在基层赋能或者基层帮助这些慢病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在未来开展示范性的中心建设是非常有必要。

范慧敏教授和岳红文教授的对话重点是生活方式医学和慢病管理与康复。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慢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生活方式干预有是慢病治疗的主要方法。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在恶性事件发生之前,针对病因对患者起到良好的调节效果。生活方式医学落地实践方面需要团队整体的工作。在慢病管理中,除了有医生团队以外,健康教练的加入也是配合医生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张耀圣教授认为慢病控制离不开中西医协同。中医上讲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脏功能好,血脉通畅,就不容易发生泛血管疾病。对于慢病的防控,中医营养饮食指导中有特别丰富的方法;中药可以调节血管的收缩功能,促进微循环;中医的导引对于慢性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例如运动康复,疏通人体的经络,改变人的生活质量,非常值得大家去挖掘,并运用到临床、社区、家庭里,都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康复和预防作用。

最后,范慧敏教授在总结时提出从整合医学的原则看,整体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作为临床医生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大家未来要想做一名大医生,应该从预防到健康促进,从疾病的控制到康复,去着眼于人体的整体健康。

今天,非常欣慰专委会会议有很多年轻人的加入,希望大家未来在慢病康复领域充满活力和创新,在这个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的领域做出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共同为中国慢病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主办单位供图)

相关资讯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