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外界对此充满了期待。作为一个拥有最新消费理念和消费市场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已成为科技型创业者的天堂,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日前,上海市科创中心主任朱正红介绍,“技术创新、硬技术、黑科技创新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在未来具有巨大机会。”
据今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已有500多家众创空间及孵化机构,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2万家。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以及一系列政策出台,国内的“双创”氛围持续如火如荼,已经形成了创业孵化服务新产业,对于国内初创企业“走出去”以及外资初创企业“走进来”均出现了前所未见的潜力和机遇。
国际化营商环境鼓励外资中小企业“走进来”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当下,已经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这肯定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朱正红说。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形象,以开放的态度,不断通过政策红利来释放“优惠”,鼓励和吸引外资企业“走进来”寻找投资商机。
中小型科创企业同样受到欢迎。近年来,上海在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相继发布了“科创22条”、“科创‘十三五规划’”、“人才30条”等政策,都对海外企业、海外资本以及海外人才进入上海提出了相应的优惠措施。
今年以来,国家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外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等多份重要文件,不断释放制度和政策红利。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依旧走在实施探索的前列。
今年4月27日,上海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共提出了33条意见,分为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加强吸引外资工作三大部分,以进一步积极利用外资,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10月17日,上海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将发挥外资在科创建设中的更大作用,从投资贸易环境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政策便利化等方面,支持高能级研发中心在沪发展。
良好的政策优势,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从上海打开了进入中国的大门。据上海市商务委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9月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分别达到4119.47亿美元和2188.11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项目已经超过9万个。4万家在沪外资企业,贡献了上海GDP增加值的27%、税收总额的34%、进出口总额的66%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53%。特别是落户上海的400多家外资研发中心,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拥有独特优势,具有重要地位。
为外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筑巢”
在灵活的市场机制与政府优惠政策的双重推动下,不少外资中小型企业也开始积极抢滩中国市场,不少海外人士也来到上海进行创业。
不可避免的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诸多障碍和困难,将直接影响这些外资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这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引导、扶持。
很早之前,上海市科创中心不仅直接投资建设了“杨浦”、“慧谷”、“科汇”、“集成电路设计”等10多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孵化服务体系,推动上海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针对海外创新创业项目,上海也有对应措施。朱正红介绍,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聚集了杨浦科技创业中心、XNode、23Seed等18家众创空间以及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浦东国际人才城等5家机构,启动了“创业首站”,通过业务合作,协同提供跨国合作及落地孵化全要素配置服务。
“我们就是试图打造一个‘菜单式’平台,能为海外创业资源导入进行合作对方的匹配和协调。”朱正红的介绍,有很多的已孵化成功的典型案例,“创业首站的成员单位此前已孵化一家技术型中小企业,该项目源于德国,主打核磁共振技术检测,这一块比较冷门,技术也比较新。专业孵化器能帮它联系临床资源、医疗资源,建立商业联系等等。”
据今年6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已有500多家众创空间及孵化机构,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2万家,每年扶持1万人创业。
鼓励整个产业一起“走出去”
既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在众多政策的支持下,上海中小企业“走出去”迎来了重大机遇期。“之前,我们已经与法国、英国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孵化企业‘软着陆计划’,通过国内外孵化器的‘互通’,推动国内孵化企业‘走出去’。”朱正红说,他们还推动孵化器行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到海外创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调研、协办开业手续、商业伙伴拓展等系列孵化服务。
对于技术创新企业来说,“走出去”面临着知识产权的挑战,“上海每个科创孵化器,知识产权是一个标准服务,专门有律师来讲解怎么去做。因此,先了解各个国家的情况,再决定走到什么地方去。”
朱正红特别指出,互联网时代已经打破国别界限,但问题是怎么“走出去”,路径选择很重要。“语言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思维方式和方法,企业和经营者是否具备国际化思维。”
朱正红认为,上海中小企业“走出去”,可以借鉴之前国外企业“走进来”的经验。目前的问题是,中国没有整个产业走出去,部分中小企业走出去就会步履维艰,甚至已经“走出去”的企业,没有大的产业做扶持,也面临生存困境。
“未来是大的企业、龙头企业如何走向国际,带动中小企业一起‘抱团’过去,让整个产业走出去。”朱正红说。
上海还具有国有企业数量多的优势,这些国有企业在“走出去”方面较为成功,全上海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可以对上海的科创中小企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无论是引进国外的科创企业,还是上海的科创企业走出去,“上海机遇”将一再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