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和中日韩澳新五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中国在2021年4月提交核准书,成为率先批准协定的国家。同年11月2日,东盟秘书处告知已有文莱、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新加坡六个东盟国家和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四个非东盟国家提交了核准书,达到RCEP生效要求。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RCEP15个成员国实际GDP合计26.3万亿美元,出口额合计5.5万亿美元,吸引外商投资近3000亿美元,人口合计22.6亿人,以上几个指标的规模在全球占比均为30%左右。因此,随着协定的生效,全球规模的最大自贸区将正式启航。
RCEP的特点及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RCEP的特点来看,它的主要举措集中在投资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主张在各缔约国之间采用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以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主张采取新技术推动海关便利化,以促进新型跨境物流的发展;主要采用负面清单来要求各国做出投资准入承诺,以提升各国投资政策的透明度。因此,随着以上举措的具体落实,域内要素流动性随之增强,投资和贸易更加活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区域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得到加速。这对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互补、优化域内各国产业垂直和水平分工、促进域内各国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域内各国供应网紧密衔接,以及拉动区域内消费市场扩容升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我国的角度看,RCEP协定不但有利于提高域内经济伙伴与我国的经济依存度,还有利于我国优化国内要素资源配置,深化国内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从上海的角度看,RCEP协定将有利于发挥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
上海需要落实哪些措施推动RCEP发挥更好的作用
根据上海市商务委公布的数据,2020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大幅缩水,但上海对RCEP成员国投资风景正好。2020年,上海对RCEP成员国备案中方投资额为20.18亿美元,占全市总额13.35%,同比增长54.7%。2021年1至10月,上海对RCEP成员国备案中方投资额为18.64亿美元,同比增长26.47%。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6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34.49%。
在此背景下,RCEP的正式生效,将为上海优化产业布局提供更多的机遇。上海可以在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市场渠道等核心资源的前提下,在RCEP区域内进行供应链、产业链“强链、固链、补链”的高效布局,打造区域产业链龙头企业,从而更好地服务上海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因此,对上海来讲需要落实推动以下几项工作任务:
1.推动落实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举措,平衡贸易进出口,优化贸易结构。上海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桥头堡,对链接国内和国际市场、平衡我国外贸进出口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协定的生效,上海首先需要推动落实自由化和便利化举措,放宽货物、服务、投资等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实施相互之间的关税减让承诺,对91%的商品逐步取消关税,统一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等制度标准。随着政策的落地,将有利于上海进一步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提升国际贸易中心能级,通过制度型开放提高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优化贸易结构,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速上海成为“双循环”的枢纽城市和中心结点。
2.推动落实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促进上海与RCEP成员国之间投资的双向流动。按照协定,今后RCEP成员国均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对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等5个非服务业领域投资作出较高水平的开放承诺,提高了各方政策透明度,有利于促进上海与RCEP成员国之间投资的双向流动。其中,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高质量外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消费水平,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对外投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链向海外延伸,夯实长三角产业基地,支持现有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在RCEP框架下发挥更大作用,鼓励上海及长三角企业抱团出海,引导高质量外资外企入驻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全面加强境内外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聚焦高端产业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3.加强上海与RCEP成员国之间人才的交流。按照协定,各成员国承诺对于区域内各国的投资者、公司内部流动人员、合同服务提供者、随行配偶及家属等各类商业人员,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获得一定居留期限,享受签证便利,开展各种贸易投资活动,为上海企业走出去和成员国企业引进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4.打造国际化都市,增强上海开放的“门户效应”。上海是我国实现“双循环”战略相互连接的中心枢纽和结点。RCEP协定的实施有利于上海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能级、加快促进形成“双循环”格局,为上海集聚国内外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对接国内外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东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