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银发经济”再次成为高频议题。随着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1亿,老龄化社会加速向深度转型,如何将“养老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既是民生课题,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抓手。
长三角铁路春游增开29对列车。周围 摄
银发经济的崛起离不开政策体系的系统支撑。2024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首次将银发经济定位为“新支柱产业”,提出到2035年规模达30万亿元的宏伟目标。政策红利下,各地加速布局:北京新建105家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湖南打造500个老年助餐点,黑龙江推动中医康养与智慧养老融合,形成差异化供给模式。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全国推广,更是为4000万失能老人提供了兜底保障,释放了养老服务市场化的潜力。铁路部门《增开银发旅游列车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打造160组适老型车组、2500列以上专列,并创新“棋牌社交”“健康管理”等车厢服务,强化老年社交平台功能。这些实践证明,政策正从“保基本”向“促升级”跨越,为银发经济注入制度性活力。
银发经济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智慧养老技术重塑服务场景:AI辅助诊疗系统覆盖2000余家基层医院,误诊率降低30%;智能护理床垫、情感陪伴机器人等设备,既缓解护理人力短缺,又提升服务精准度。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催生新业态——抗衰老产品、高端康养旅居需求激增,量子之歌“千尺学堂”推出书法游学项目,构建“15分钟学习圈”,覆盖百万银发群体。银发文旅的爆发式增长尤为瞩目。2025年长三角铁路春游增开29对列车,其中银发专列通过“3小时高铁圈”串联皖南、浙中等新兴目的地,推动“微度假”常态化。山东首趟“齐鲁之星”银发专列搭载770名老人横跨五省,车厢内设置健康监测区、心理咨询区,并配备医生全程巡诊等适老化服务,让老年旅客“慢旅漫游”更舒心。这些举措不仅满足老年人“诗与远方”的精神追求,更带动文旅、医疗、保险等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经济增长新支点。
银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构建多方参与的生态体系。企业端,泰和养老推出“医养结合+智能终端”居家方案,湖南建立老年护理人才实训基地,推动服务从同质化转向专业化。社会层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成新方向:北京72岁阿姨凭技能再就业,无锡筹建银发经济产业园,整合制造、文旅资源,让老年人从“被服务者”变为“价值创造者”。此外,代际融合与文化认同亦不可或缺,如上海开设适老化公交专线,浙江推出“银发文旅+农业”项目,长沙举办“银发消费节”等模式,既激活消费潜力,又促进跨年龄层互动,重塑老龄化社会的温情底色。
银发经济绝非应对老龄化的权宜之计,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从政策精准落地到产业跨界融合,从科技赋能到代际共生,这场“适老化革命”正重构经济逻辑与社会文明。未来,唯有以创新打破边界、以协同凝聚合力,才能让“银发浪潮”激荡出可持续增长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注脚。
(来源:中国网 作者:韩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