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源,浙江开化的长三角的生态明珠

发布时间:2024-06-21 来源:中国网商务频道 作者:梁长玉 责任编辑:沈晔

初夏时节,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内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区钱江源园区(以下简称“钱江源”)绿意盎然,江山如画。钱江源地处浙皖赣交界处,面积约252平方公里,曾是中国繁华的东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从这里流出的潺潺溪流,奔流不息,汇成了母亲河钱塘江,哺育了以钱塘江文明为核心的良渚文明。

长三角的生态明珠

夏雨纷纷,入目为山峦叠翠、清泉汩汩,细密的雨珠落在林间,更显得山林之寂静与深邃。北纬23°到33°之间的植物群落类型大多为荒漠或稀树草原,而在中国最繁华的长三角地带、浙皖赣三省交界处却生长着一片独特的森林类型。区域内保存着大面积、全球稀有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典型的原生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其景观和生态系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处常务副局长汪长林介绍说,“钱江源地处中国东部,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类活动强度大、范围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人为干扰。但是钱江源仍保存着大面积、集中分布、呈原始状态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被誉为“北纬30度线上的翡翠”。

根据最新科考数据,钱江源共有高等植物 2234种、大型菌物 449种、动物 2427种。其中省级及以上野生珍稀濒危植物 84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 1种(南方红豆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34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4种(黑麂、白颈长尾雉、中国穿山甲、黄胸鹀),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55种,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基因库。该区域是中国特有、世界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的全球集中分布区,也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长柄双花木天然分布连片面积最大种群地之一。

生活在钱江源的黑麂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撰文指出,钱江源是开展生物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区内生活着一种堪与大熊猫媲美的中国特有动物--黑麂,是研究哺乳动物染色体演化的天然实验动物,也必将因此而为世人熟知。

早在2016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时,钱江源就被纳入首批试点,成为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以来,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对标国家公园建设要求,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1年9月,在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钱江源国家公园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的探索实践”从全球26个国家258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19个“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一。2021年6月,经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认定,入选全国首批26个“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之一。2021年10月,经科技部批复,“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晋升国家级台站。2022年12月,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并于2023年7月被授予“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获此殊荣的全国仅13家。2023年11月,浙江钱江源站(森林)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一批共55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2023年12月,“钱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与实践项目”入选我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全国将布局49个国家公园(包含已设立的5个),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位列其中,标志着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委的认可和支持。2023年8月19日,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关志鸥19日在青海西宁举办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表示,继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之后,我国将稳妥有序推进设立黄河口、钱江源—百山祖、卡拉麦里等新的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智能监测助力生态保护

在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看到,办公室里几位工作人员正在仔细地将面前的植物标本进行分拣、称重、装袋和标注。赖正淦指着一袋袋的标本如数家珍,“这是木荷,这是甜槠,这是马银花......”这位58岁的古田村村民早年间在外打工,后回乡成为钱江源的护林员,从事钱江源生态保护和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已经13年了,他熟知区域内各种植物和野生动物,是远近闻名的“农民科学家”。谈及这些年工作的变化,赖正淦感慨道“以前干啥都得人去跑,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很多高科技设备,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通过遥感、林冠塔吊、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构建起“天上看、无人巡、视频探、网格管”的全域生物多样性“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试点区全境、重要生态系统及关键物种的长期动态监测。

“天”指利用飞机获取钱江源国家公园高精度地形信息、冠层结构信息和光谱信息;“空”指利用无人机巡航检测系统,对关键和重点区域进行高频次、高分辨率巡航监测;而“地”则包含了由750个样地组成的全域植物多样性监测平台,由507台红外相机组成的全域网格化动物多样性监测平台、森林冠层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等。

植物专家王宁宁多年在钱江源从事研究工作。她介绍,在钱江源古田山原始森林建设的24公顷大样地,每一株胸径超过1厘米的植物都被标注了基本信息,一共有17多万植物个体。每隔五年进行一次“植物大普查”,跟踪记录植物生长情况,每次普查需耗费半年左右的时间。正因如此,经过20余年的努力,钱江源已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数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自 2007年以来,基于钱江源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生态学顶级期刊共发表论文 440篇(其中 Science2篇,338篇被 SCI收录),相关成果被学界广泛引用,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在2019年9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中国政府发布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以钱江源为例。

生态警务守护美好家园

为系统解决生态领域执法存在的主动发现难、部门联动难、跨界协作难、检察监督难等问题,以钱江源为中心,向衢州市全域辐射推广,在开化县苏庄镇建立了“生态保护融治中心”,谋划打造了集预测预警、巡查打处、综合治理于一体的“林区融治”集成应用平台,通过数字赋能,构建了线索发现、执法司法、生态修复全流程全闭环工作体系,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质效。

开化县公安局苏庄派出所所长方祥文介绍说,开化县打造了一支“生态警长”队伍,并发动各乡镇建成总人数超2700余人,形成“钱江源卫士”特色保护团队,每天、每周、每月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巡山护河、走访宣教、联合执法工作。

“林区山多面广、单靠人力巡查远远不够,物防和技防也非常重要。”方祥文表示,目前已打通国家公园、公安、交通、乡镇等部门信息系统数据壁垒,配套设置声光电、红外感知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钱江源位于“长三角”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机转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发展,是摆在试点区面前的重大课题。

针对当地集体土地占比高的实际,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集体林地和农村承包土地地役权改革,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社区共管机制,实现了国家公园范围内重要自然资源的统一监管。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处常务副局长汪长林介绍,“钱江源通过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和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实现了百姓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重要转变,形成了“国家公园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格局;在实现对国家公园范围内重要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同时,从源头上落实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和系统保护,从机制上保障了国家公园的长治久安”。

2018年以来,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已累计投入近1亿元资金,用于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2020年7月,钱江源国家公园绿色发展协会成立,致力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

为打通“两山”理论转化的现实路径,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互促共赢,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逐步探索出一条基于“品牌授权”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新模式,通过品牌赋能助力特许经营主体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进而达到创造收入,促进社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改善生态资源过度使用及不良影响,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目的。截至目前,累计签订基于国家公园“品牌授权”的特许经营协议7份。

依托钱江源优质的自然生态、良好的区位环境,钱江源把“环境教育立园”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原则和宗旨之一。2018年7月,我们全面启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2020年8月,《钱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专项规划》结题实施,通过提炼生态和文化资源、提升自然教育设施、深化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构建起一套系统化、数智化、国际化的自然教育体系。标识标牌体系全面建成,人员解说手册、国家公园导览等系列丛书已陆续出版发行。国家公园科普馆、珍稀植物园、暗夜公园、中国清水鱼博物馆等一批自然教育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对外开放。先后开展“万名青少年走进钱江源国家公园研学”“小小公民科学家”等系列主题研学活动70余次,涉及人数5000人次,进一步开发国家公园的科教文化价值。(主办单位供图)

相关资讯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