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规模大幅拓展、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日益改善,各类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就“激发市场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就个体经济、反垄断、食品安全等热点话题答记者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表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尤为重要。市场监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贴近市场、贴近经营主体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监管理念、完善制度机制、创新思路举措,更大力度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筑牢坚实基础。
谈个体经济
针对个体工商户实施分型分类培育试点
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在新发展格局下,数以亿计的个体工商户发挥着就业蓄水池、社会稳定器、共同富裕生力军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鼓励、支持、引导下,我国个体工商户实现蓬勃发展,从2013年的4000多万户增长到目前的1.16亿户,在吸纳和稳定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罗文说。
罗文同时指出,个体工商户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从事经营活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下,个体工商户的生存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需要倍加呵护的一类经营主体。
罗文表示,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大帮扶支持力度,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一是落实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要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在社保、税费等方面积极研究支持政策,继续办好“全国个体工商户服务月”等活动,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二是实施好分型分类培育试点。要针对个体工商户“生存型”、“成长型”和“发展型”三种不同类型,以及“名特优新”四个不同类别,实施有针对性地培育和科学精准帮扶。同时,也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监测分析,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用好个体工商户服务平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会共享,整合各方资源,为广大个体工商户提供创业培训、招聘用工、法律政策等各项信息服务,扩大政策知晓度和惠及面,帮助广大个体工商户更好发挥优势、融入市场。
四是抓好“小个专”党建工作。要探索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将党建工作融入监管服务全过程,尤其是要推动市场监管所党建工作指导站应建尽建,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
谈标准引领
大力推进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
标准引领是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参与高质量竞争的重要标志。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光是产品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标准的竞争。标准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它和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共同构成国家的质量基础设施,因此标准也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田世宏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专门出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对我国标准化事业中长期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市场监管总局始终把标准化工作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任务,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地方,不断完善统一、权威、高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谈及完善标准供给结构,田世宏提到,推动标准供给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既要坚持标准的公益属性,加强政府引导与管理;又要鼓励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为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留出发展空间。
田世宏介绍,目前,我国已发布国家标准4.3万项,备案行业标准7.8万项、地方标准6.2万项,自我声明公开团体标准5.3万项、企业标准270多万项,代表技术一流、管理先进、效益显著的企业标准“领跑者”达到3200余项,“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还要加快全域标准化建设。市场监管总局广泛开展“标准化+”行动,农业标准数量已经达到近万项,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30%。工业标准不断提档升级,重点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服务业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新发布服务类国家标准同比增长12%。社会建设标准化工作有效开展,基本覆盖行政管理、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37个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标准化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有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1300多个,国内注册专家5万多人,国际标准组织注册的专家有1.2万人,设立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7300多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近30个,基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谈平台经济反垄断
加强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和监测预警完善预防性监管措施
对于网络平台服务市场反垄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表示,在工作当中我们是一直坚持规范监管和促进发展并重,通过执法不断优化平台经济领域市场竞争的秩序,进一步激发平台企业和平台内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执法手段除了行政处罚之外,还有约谈提醒、行政指导、规则指引等梯次性的监管措施,这些措施会组合构成常态化的反垄断监管措施。我们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根据具体问题推动提升平台经济领域的竞争层次和水平。”甘霖说。
甘霖介绍,具体来讲,一方面,不断完善制度规则,其中修改了《反垄断法》,增加了《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监管执法制度规则》,修订完成了《禁止垄断协议规定》《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等配套规章,进一步细化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监管的具体规则,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行为指引。
另一方面,加强竞争合规指导。在依法查办垄断案件的基础上,督促经营主体全面停止“二选一”等垄断行为,认真地落实整改措施,积极推动平台企业加强合规建设,同时也注重充分发挥典型案件的警示和示范作用,推动市场竞争秩序不断优化。
同时,不断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管效能。加强市场竞争状况的评估和监测预警,完善预防性的监管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互联网平台的垄断风险,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为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谈企业信用监管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蒲淳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了日常监管的流程再造,实现了对企业的精准监管,在统筹推进中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有力服务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场监管部门还构建了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建立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归集公示全量经营主体的登记注册、年度报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等信息。实施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建立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制度,协同推进失信联合惩戒,使失信者、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同时完善经营主体的权益保护机制,实施信用修复,鼓励自我纠错、重塑信用。并按照经营主体信用状况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实行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蒲淳介绍,截至今年2月底,已提前停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43.6万条,累计移出经营异常名录287万条、恢复个体工商户正常记载状态984.7万户。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还加强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全面推进随机抽查监管。“在食品、药品、重点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等关系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领域,加大信用信息公示、失信约束、联合惩戒力度,对违法失信行为进行精准识别、严厉打击,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蒲淳说。
谈价格秩序
从三方面维护价格秩序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价格作为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在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每一个消费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去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屡创新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仍然保持了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成绩来之不易。”甘霖说。
甘霖表示,在维护价格秩序方面,市场监管总局立足自身职能,重点聚焦涉疫物资、大宗商品和民生商品这三个方面。
甘霖介绍,疫情以来,涉疫物资的价格一直是国家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的一个焦点问题。对涉疫物资,市场监管总局以强监管来有效应对涉疫药品、防护用品和医疗用品价格过高过快上涨。特别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一些不法经营者对涉疫药品、医疗用品囤积惜售,甚至哄抬价格,针对这个情况,总局迅速出手,第一时间发布《涉疫物资价格和竞争秩序提醒告诫书》,明确了“九不得”要求。
同时,市场监管总局还在全国部署开展了“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目前已持续半年,还在进行当中。截至目前,全国共立案6253起,处罚金额3939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全国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市场的价格秩序。
此外,大宗商品价格受国际影响比较大,传导效应明显。甘霖表示,市场监管总局紧盯关键品种、关键时段和关键环节,持续加大监管执法的力度。其中,针对煤炭价格上涨影响电力能源保供问题,对煤炭主产区开展价格检查,对21家违法企业从重处罚。针对化肥价格上涨影响春耕备耕问题,对3家化肥企业哄抬钾肥价格进行处罚。针对铁矿石价格上涨影响产业链稳定问题,积极发挥行政指导、提醒告诫、调研督导作用,正确引导市场预期,有效遏制了价格不合理快速上涨势头。
对于民生商品,甘霖表示,市场监管总局聚焦重点领域和特色商品,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秉持“监管为民”的核心理念,抓好民生领域的价格监管工作,特别突出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行业的专项治理,着力查处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针对校外培训“虚构、夸大、诱导”等乱象,综合运用《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15家机构顶格处罚。针对“天价”月饼问题,组织开展集中整治,从食品安全、价格、包装、广告宣传等方面进行规范,共检查酒店、商超八万多家。
“大家可能也看到了,去年中秋节日期间,全国月饼平均价格比往年大幅下降。同时,也针对像‘雪糕刺客’等事件迅速部署重点检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经营主体加强价格自律,守法合规经营。”甘霖说。
甘霖表示,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增强价格监管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更好服务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谈餐饮浪费
开展“随机查餐厅”等行动对餐饮浪费违法行为从严从速查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蒲淳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始终把纠治餐饮浪费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立标准、建制度、强监管、严执法、广宣传、重引导,推动全社会深入开展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蒲淳表示,今年3月起,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部署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希望通过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曝光一批违法案件、制定一批团体标准、宣传一批先进典型,推动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据介绍,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主要从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是强化监管,形成有效约束。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包保督导工作机制,组织开展“随机查餐厅”等行动,对餐饮浪费违法行为实行简案快办、从严从速查处。截至3月底,共督促259.5万家餐饮服务经营者开展自查自究,查处违法案件2423件,公布典型案例229件。
二是加强指导,发挥示范效益。研究制定《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外卖食品浪费的指导意见》,督促头部外卖平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指导制定全流程提示,细化分量描述、调整满减凑单、推广“小份菜”、建立节约奖励机制等具体措施,带动外卖点餐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三是标准引领,建立长效机制。将节粮减损和制止餐饮浪费纳入《2023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予以重点支持。推动制定《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导则》等国家标准,批准发布《饭店业信用等级评价规范》,推动企业信用和反浪费工作挂钩。推动行业组织联合制定6项防范餐饮浪费的团体标准。
四是宣传引导,营造共治氛围。组织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倡议,倡导企业、消费者增强节约意识,抵制浪费行为,开展反食品浪费知识“进校园”活动,在371所高校同步播放反食品浪费知识宣传片,覆盖百万人次。指导各地开展制止餐饮浪费相关标准和法律知识宣贯活动5914场,培训餐饮从业人员225.3万人,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谈食品安全
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纳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
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体现政府执政能力水平的重要公共治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必须坚持党政同责,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罗文介绍,去年9月份,国务院食安委专门印发文件,部署各地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工作机制,推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市场监管总局同时出台部门规章,要求企业依法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安全员,把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压实到“最小工作单元”,确保出了问题能够找得到人、查得清事、落得了责。
罗文表示,围绕推动落实各方责任,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年将重点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
在企业方面,将监督指导企业结合生产经营业态、企业规模、食品类别、风险登记等实际情况,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并将它纳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同时,督促企业应配尽配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对照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严格落实安全员日管控、安全总监周排查、企业主要负责人月调度等制度规定,并如实记录、存档备查。
在属地管理方面,将通过实施包保制度,将全国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按照规模、业态等分为A、B、C、D四级,对应到市、县、乡、村四层包保干部,确保每个主体都有干部包保。同时,对包保干部实行“三张清单加一项承诺书”的制度,“责任清单”明确每名包保干部具体包保哪几家企业;“任务清单”明确包保干部的具体包保任务;“督查清单”明确上一级对下一级的督察事项;“承诺书”就是包保干部要和主管部门签订责任和任务承诺书并建档备查。通过采取上述制度,从而推动属地管理责任具体化,确保可操作、可落实。
此外,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还将指导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把食品企业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对未按照规定落实主体责任的企业视情分别给予责令改正、罚款、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处罚。
“总之,通过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责任分担落实机制,抓住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这两个‘关键少数’,真正打通责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推动责任主体末端发力、实现食品安全终端见效,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罗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