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发展 毕马威中国“第二届生物科技50榜单”颁奖

发布时间:2023-04-11 来源:中国网商务 作者:梁长玉 责任编辑:常玉

梁长玉报道 自“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把医药工业的定位上升到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战略性产业以来,系列政策持续释放。创新药研发效率、市场准入、专利保护、挂网定价等问题也成为2023年全国两会热议焦点之一。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从药品仿制走向源头创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创新研发实力稳步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重要新引擎。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技术领域创新发展和交流合作,4月7日,毕马威中国“第二届生物科技50榜单”颁奖典礼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同步举办,此次活动汇聚了行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等,围绕生物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及发展前景等话题展开讨论。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杨洁开幕致辞时表示,伴随着“健康中国2030”落地,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了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了“聚焦新一代生物科技领域,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的理念,并将“坚持创新驱动”作为五大发展原则的首位,明确打造国家生物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突破生物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欣喜地看到生物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之势,涌现出了一大批表现突出、极具潜力的优质企业。整合生态资源,帮助中国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加速发展,用“中国的创新药”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是毕马威中国的使命之一,我们将一如既往践行我们的初衷,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谈及资本市场对促进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时,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行业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黎志贤说道,有别于传统制造型企业,生物科技创新企业面临较长的研发周期及较高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政策及风向对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尤其最近一段时间,生命科学行业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经历了一些困难。但是,技术、产品创新的优质企业依然茁壮成长,在实现产业化、商业化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相信,持续的政策引导和规范以及资本市场新规将利好于那些踏实钻研,克服“卡脖子”领域挑战,具有原创研发能力的生物科技创新企业。生物科技创新企业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也将进一步促进医疗行业“普惠于民”,实现整个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在2035年实现“健康中国”远景。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宣武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以及泽辉生物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张愚博士做了主题为“细胞药物开发和中国创新机会”的主旨演讲,张愚说道,近年来,中国重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国有约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1.14亿糖尿病患者,我国每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392.9万例,平均每日超过1万人确诊。然而,传统药物对于像肿瘤这样的复杂疾病,治疗的无效率高达75%,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细胞药物的诞生为制药领域开创了新纪元,为中国患者带来了新的机会。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显示,多能干细胞可以实现规模化培养,批间稳定性可控,适应症也相当广泛,这使得多能干细胞具有高潜能成药性。多能干细胞应用于细胞治疗潜力是巨大的,超过14种疾病和损伤的细胞疗法已经或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多能干细胞来源细胞药有希望成为解决未满足医疗需求的主力军。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蔡翘梧围绕《自主创新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十四五以来,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具体来说,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产品高端化发展,二是供应链安全。产品的高端化,是产品高性能与高品质的总和,源于产品核心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供应链安全取决于产业链的完善和可控,源于上游制造业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协同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源动力仍然是创新。

现场,毕马威中国发布了“第二届生物科技50榜单”,从企业细分领域分布来看:生物制药类企业占比近五成,医疗器械类与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类企业分列第二、第三;从城市和地域分布来看:上海上榜企业蝉联第一,北京、苏州上榜企业数量翻一番,长三角地区表现亮眼;从成立时间分布来看:逾六成企业成立五年以上,行业进入稳健发展阶段;从融资轮次来看:A轮到C轮为主,赛道持续受到资本青睐。

相关资讯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