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WAIC闵行智能机器人论坛共话AI与机器人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07-10 来源:中国网商务频道 作者:梁长玉 责任编辑:常玉

梁长玉报道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虚拟数字人主持开场,闵行AI产业智库宣告组建并成立闵行机器人产业联盟,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应用场景发布……2023年7月7日举行的2023WAIC闵行论坛暨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数位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激辩智能机器人未来走向,丁奎岭、毛军发、谭建荣、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韦青、宋雪思等数位学界与业界专家发表主题演讲,窦勇、费旭锋、林欢、刘博峰等多位行业带头人就行业热点争议话题展开激烈辩论,共话智能新世代。

据了解,本次论坛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主办,闵行区经济委员会、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承办,甲子光年协办。

论坛现场发表了《2023闵行智能机器人产业白皮书》,并发布了“2023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十大杰出人物”与“机器人产业优秀企业推荐”名单,以表彰为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与优秀企业。

大咖演讲,共话AI与机器人双向奔赴的未来

ChatGPT横空出世,引爆了新一轮产业浪潮。通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下,机器人与AI的融合发展也成为今年论坛最受关注的话题。论坛伊始,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虚拟数字人主持开场,成为全场焦点。

在数字人的介绍下,论坛正式开启第一篇章-“百业汇行,联通全球”。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院士丁奎岭首先致辞。

丁奎岭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随之而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既要在算法理论上持续深挖,也要在应用开发上加强交叉。

借助上海市和闵行区搭建的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将继续发挥自身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用两个“一公里”——创新策源“开头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地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贯穿起来,为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国家战略布局,贡献更多交大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以《现代科技,IC为根AI为本》为题进行演讲。

IC(集成电路)是重大的科学装置和精密仪器需要的“根”技术;AI(人工智能)是加速器,是驱动高新技术进步的“本”力量。毛军发认为,“智能机器人更是IC为根,AI为本的体现。”

基于芯片的发展现状,毛军发提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集成系统”。芯片与系统是高科技的基础,芯片由过去的集成电路来实现,微系统则是由集成系统的技术实现。过去60年已经是集成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s,IC)的时代,未来60年可能是集成系统(Integrated Systems,IS)的时代。

毛军发继续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做对比,并认为“人类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上限,从综合指标来看,它永远超越不了人”。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中,许多涉及物理学、生命科学、哲学与伦理等层面的问题需要回答,当机器和人两者相互靠近,所有人都需要思考——未来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在IC、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智能机器人正在成为智能时代的新型终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智能机器人正在逐渐从抽象的概念走入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谭建荣则带来了《智能机器人—从概念到产业》的演讲。

谭建荣回溯了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智能机器人的三要素:感觉、运动、思考。根据智能化程度的不同,智能机器人又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传感型智能机器人;二是交互型智能机器人;三是自主型智能机器人。

以智能工业机器人为例,智能工业机器人又可以分为单机自主机器人、多机协同机器人、人机融合机器人。人机融合的共融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发展的主要方向。人机关系也会由主仆关系变为合作关系,合理分工。而无论是哪种机器人,都需要场景智能化、互联互通集成化、人机交互的拟人化。

如今,人类世界正逼近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AGI时代下,机器人技术注定会衍生出全新的研究范式与落地场景。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始人、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以《Robotics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A.I.》为题,分享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前沿发展与应用前景。

在他看来,只有让机器人理解人的意图、情感、识别人的动机,机器与人才能更好合作。当前的机器人仍然是比较僵硬的,未来软性机器人的创造,将会应用在医院等重要场景中,以更好地应对突发紧急状况。

搭智库、建联盟,“产学研企投”共建发展新生态

论坛的第二篇章是“创在当下,大有可为”。

首先进行的是闵行AI产业智库专家受聘仪式。闵行区AI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智库专家在创新引领、技术突破、决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组建AI产业智库,助推闵行AI产业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接下来,由甲子光年智库撰写的《2023闵行智能机器人产业白皮书发布》重磅发布,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进行解读。

机器人正在向通用场景赋能进发,智能化是不会回头的大势所趋。张一甲分享道,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跃迁,生成式AI和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将具备更强的交互性和自主性,无疑会有效推动脑力生产效率的二次提升。

AI浪潮下,大模型驱动的智能机器人作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实体,很有可能将是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也是未来的最终载体。随着智能化的不断深入,机器人也将从有限的场景中解放出来,向全场景赋能进发。

“要想做好智能机器人,就要对软硬件生态提出更高的要求。产业链的发展要串珠成链,共生共荣。智能机器人必须依赖于区域集群化、产业化发展。”张一甲表示。闵行区拥有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基础优势,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建设已经初具雏形,覆盖基础层、技术层与应用层。随着技术与产品的不断成熟,扩展智能机器人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是打造产业集群的关键环节。

产业集群的打造需要依托更独立、专业的组织架构来统领。论坛上,闵行机器人产业联盟宣告成立。该联盟是由上海市闵行区政府牵头,联合从事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应用服务、教育培训等企业、科研院校、投资机构组成的非营利行业组织。未来,联盟将深入研究技术与产业发展态势,有望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趋势判断与技术支持,推动“产学研企投”协同发展。

长远来看,AI for Science的科研新范式正快速且深刻地影响着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上海交通大学提前谋划布局了“AI for Science科学数据开源开放平台建设”,并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建设,结合校内化学化工学院、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材料学院、机动学院等跨学科力量,研制了白玉兰科学大模型1.0版。本次论坛上,白玉兰科学大模型1.0正式依托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开源发布。

行业拓土离不开行业领军者与头部企业。本次论坛也发布了“2023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十大杰出人物榜单”和“机器人产业优秀企业推荐”。

第二篇章的尾声,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莉莉从三大方向、十二大维度重磅发布试验区应用场景:

智生活涵盖教育、社区、酒店、商业、医疗、家居六大维度。目前,试验区公司已经为部分AI企业在六大场景中找到落地方案。

智生产涵盖智慧工厂和智慧生产办公两大维度。目前入驻闵行的2000余家企业中,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已超过200家,其中包括多家五百强企业以及市级、区级的智能工厂。

智生态的核心载体是智慧公园。试验区已经开始筹划智慧公园,包括交通、农业、能源在内均进行智能化部署。

“以上应用场景的开放只是开始,我相信跨界和融合一定是趋势。希望大家和我们共建、共享、共治、共创,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将是未来城市样板间的缔造者!”赵莉莉呼吁。

思想交锋,洞见未来

“扬帆起航,共赴未来”。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以《<滑向冰球将要到达的位置>—技术落地的逻辑》为主题发表演讲,并分享了微软推出的AI助手——智能副驾(AI Copilot)的人机协同逻辑。

韦青借用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2007年产品发布大会上,引用职业冰球运动员韦恩·格雷茨基的那句话—“滑向冰球将要到达的位置”,来类比科技创新在商业领域的落地过程。

格雷茨基是冰球史上传奇般的选手,他曾说,“我会思考并滑向冰球即将到达的地方,而不是追着冰球走”。在韦青看来,这和技术在产业中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

“技术的价值在于,通过工程实现来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价值。”韦青分享道,人们倾向与关注如何拥有某种技术能力,但不要忘记在拥有技术能力之后,还有漫长的学习与适应过程。

他进一步表示,“与其说时常惊诧于一个新潮流的出现,并孜孜不倦地努力追赶潮流,倒不如静下心来,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潮流出现的原因和目标用户潜在而未被满足的需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其中包括经验、学识、资金、行业、地域、人脉等属性,找到自己能够把握住的下一个商机”。

当一项技术真正开始走入产业,其后续发展便不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集成了行业、技术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性问题。百度智能云中国区解决方案总经理宋雪思便以《大模型时代数产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为主题发表演讲,从场景化能力上,分享了通用大模型未来数产融合的思考。

宋雪思表示,大模型会使未来在其平台基础上开发的应用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可以用更少的训练数据、更少的算力投入、更短的开发周期,便能够满足更为普遍的场景类需求。

通用大模型之后,从场景出发建设而成的行业大模型,会迸发出更大的价值。“模型即服务(MaaS)将成为主流,满足传统行业数改智需求、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

未来,更重要的是场景的应用能否给当地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这是AI普惠的终极结果。“产业的赋能平台,是从一个个场景出发,收集当地行业特点以及产业数据,通过‘数据+大模型’的方式,一起做到‘场景赋能+资源协同’。我们把这些能力输出给各种各样的场景,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宋雪思表示。

毋庸置疑,无论从技术还是商业角度看,智能机器人在人工智能与制造行业都算得上“皇冠上的明珠”。此时此刻,还有诸多共识与非共识并存。 

在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担任圆桌主持下,达晨财智合伙人、副总裁窦勇,鲸鱼机器人CEO费旭锋、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林欢、节卡机器人产品线副总裁刘博峰以《智能新世代的百花齐放》为主题,围绕智能机器人开放、场景落地、数据隐私安全等多个问题展开激烈辩论。

或许,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什么,只有时间才能给世界以答案。甚至有一种可能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终极形态”,毕竟,科技的进化是绵延不绝的。

最后,谈及具身智能机器人未来的市场格局,四位嘉宾均认为,离场景更近的人将拥有最终话语权。

智能机器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通过本次论坛可以看到闵行已然领先一个身位,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智能机器人企业加入闵行,与闵行共赴智能山海!

相关资讯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