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舫澜:让芦墟山歌永放异彩

发布时间:2023-05-25 来源:中国网商务 作者:吴晓青 责任编辑:梁长玉

吴晓青报道 芦墟山歌是产生、传唱在乡村田野的农民的歌,是吴歌的重要支脉,她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生产方式与生活节奏也发生了骤变,芦墟山歌濒临绝唱。

在苏州吴江汾湖民间,有这样一位长者,他一生都在为记录整理以山歌为代表的吴歌文化,为抢救和保护这项民间瑰宝而奔走忙碌,从青丝到白发,将爱好变成专业,呕心沥血,无怨无悔。

他就是为山歌而生的

芦墟是个安静的古镇,仿佛与世隔绝一般远离尘嚣与纷扰,显得纯净而朴素。小镇上有个清河书屋,书屋的主人即是我们要造访的人物张舫澜。张舫澜出生于1939年,他是吴江非遗分湖吟诵代表性传承人、著名民间文学专家、文史学家。尽管年事已高,张舫澜却依旧矍铄、健谈,聊到山歌,更是像开了闸的洪水一般滔滔不绝,意犹未尽。在他的书房里,几乎见不到什么值钱的家什,大部分空间被铺天盖地的资料、书籍占据着,这些资料大多与山歌有关,整理和汇编山歌成为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可以说他就是为山歌而生的!

张舫澜出生于吴江汾湖北厍浮楼村,那里盛行山歌,被称为“山歌村”,村上过去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歌手叫“毛坯阿四”,他是“歌王”杨其昌的大徒弟。张舫澜的母亲就是跟着他学唱山歌的。父亲张琪荪是位老中医,却也痴迷于山歌,对山歌、宣卷、神歌、道情小调及戏曲都很有研究,搜集了不少手抄本和刻本,年轻时还当过“神歌先生”。毫不夸张地说,张舫澜是在父亲的膝盖上,在母亲的怀抱中听山歌长大的,山歌已经成为父母与他之间的一种亲情维系,流淌进他的血液,并深入他的骨髓。

“扁担挑得紧沉沉,汗水湿透花毛巾。田间小道人如梭,地里堆金又堆银。”这是张舫澜17岁首创的山歌处女作《月下积肥》,被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书收录,当时苏州地区仅此一首。

记录山歌成为毕生追求

张舫澜不仅自己搜集山歌,创作新山歌,还把这项非遗文化的抢救和传承当成主业,一干就是一辈子。

“当时父亲搜集了不少手抄本和刻本,在跟着去听山歌、宣卷、赞神歌时候,我也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搜集他们所唱的。为搜集山歌,我常常注意种田打鱼的乡亲在唱什么,并请他们唱出来,然后我就记录下来,乡亲们都知道我在搜集山歌,他们有了山歌唱本也都愿意给我。”17岁那年,张舫澜记录的山歌已有三大本了。此后,他记录山歌越发痴迷和用心。

陆阿妹是当地公认的“山歌女王”,也是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的主要演唱者。为了记录她的山歌,张舫澜和她攀了亲,成为她孙女的干爹。有了这层关系之后,张舫澜把陆阿妹家当成了娘家,先后去了不下200次,将她300多首山歌逐一记录保存下来,为后人研究陆阿妹山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为了记录山歌,张舫澜努力和每位小有名气的歌者结交朋友。唱山歌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绰号。蒋连生,号称“山歌老虎”,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犹如猛虎下山一样。为了接近这头“老虎”,张舫澜在他家一住就是半个月,与他同吃同住,喝酒饮茶,将他的200多首大小山歌都记录了下来。此外,张舫澜还为“山歌野猫”蒋廷山记录山歌50多首;为“山歌知了”赵永明记录山歌100多首;为“叫哥哥”张阿木记录山歌110多首……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尽其所能把这些活态文化遗产抢救保存下来。

斗转星移,春来秋去。几十年间,张舫澜总共搜集整理长篇山歌、宣卷、神歌《五姑娘》《赵圣关》《卖盐商》《鲍六姐》(以上与人合作)、《洛阳桥》《双富贵》《杀狗劝夫》《刘猛将神歌》《仙鸟神歌》等共30多部。曾主编或执行副主编及主笔《中国·芦墟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续集》《中国·同里宣卷集》《太湖渔歌》等,参编《苏州民间歌曲集成》《苏州楹联集成》等。著有《亚人诗稿》《吴江传说》及与人合作《顾野王》《吴江对联集成》《张翰》《南社诗人咏吴江》《黎里诗钞》等。

山歌在“中华诗词之乡”结硕果

如今的张舫澜身兼多职,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芦墟山歌社名誉社长、汾湖诗社社长等。这些头衔既是对他的一种肯定和褒奖,也体现了一种责任和使命担当。

令人欣喜的是,为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好芦墟山歌这一中国民间文艺的奇葩,近年来,吴江汾湖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馆”“书”“社”“队”“节”等主要环节为抓手,“五位一体”逐步推进,加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汾湖镇对《五姑娘》进行了商标注册,使古老的民间艺术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中。2006年芦墟山歌作为吴歌的分支项目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山歌手杨文英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2008年汾湖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0年,吴江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借着这股东风,张舫澜在汾湖范围内组织成立了分湖诗社,将汾湖悠久的吴语文化艺术积淀融入诗词吟诵之中,用声音,用心,让吟诵艺术的精髓生存、发展和崛起。

在强调传承和保护的同时,张老也强调了芦墟山歌正在创新和发展。如今芦墟山歌根据先进事迹、法治廉洁、历史题材等来进行创作,为其注入新鲜血脉,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在空余时间,芦墟镇的老老少少还会在馆内哼唱山歌,口口相传。

尽管年事已高,但张舫澜研究山歌的脚步从未停歇。眼下他正忙于把以前所写的文章、收集的山歌进一步汇编成册。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将这一吴歌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让这项文化瑰宝在民间永放异彩。(图片由张舫澜老师提供)

相关资讯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