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

发布时间:2022-05-12 来源:中国网商务 作者:梁长玉 责任编辑:常玉

梁长玉报道 近20年来,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当前的85%,慢性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未来10年,慢性病人数还将快速增长,甚至在未来20年内增长两至三倍。

2022年5月11日,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百余名专家学者相聚在“云会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教授任名誉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血管专家、康复科学科带头人主任范慧敏当选为主任委员。会议同步选举产生了王卫庆、冯雪、李时悦、杨新玲、张旻、林尧、罗素霞、姜丽萍、郭琪9位副主任委员,王广、王小姗等26位专家担任常务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监事长、党委副书记牛恩喜代表中国康复医学会对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牛恩喜表示,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既是学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维护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未来,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履行慢病康复的职能,做好慢病的专业科普工作,研发慢病康复的团体标准,一起推动我国慢病康复标准化发展。

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范慧敏在发言中表示,能够担任首届主任委员他感动非常荣幸,也深知这副担子的意义和责任。“记得2021年8月27日下午,参加总会答辩时我说过一句话,我的后半生将集中精力做好慢病康复工作。今天,我的初心没有改变。”

范慧敏教授指出,当前,我国的慢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要做好慢病,不仅要从科普教育、生活方式引导入手,更要建立相关的体系、规范,并且切实落实、推广。他表示,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将在中国康复医学会的领导下,携手同行,凝心聚力,共同推动慢病的防控和管理。

慢病康复专委会名誉主委、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指出,慢性疾病很多是生活方式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仅仅吃药还不够,要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并由专业的医生或者平台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慢病、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挂靠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院士在大会发言中表示,长期以来,慢病康复的理念大多以治疗为主,缺乏综合康复和整体管理一体化理念,缺乏“院内——院外一体化管理”理念。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意义重大,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会全力支持专委会慢性病工作的推广及开展。

据了解,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肾脏等疾病。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慢病防控已经纳入国家战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提出:要强化慢性病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加强医防协同,坚持中西医并重,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服务。

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也进一步指出,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丰富和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优先为失能或高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有迫切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提供居家康复医疗、日间康复训练、康复指导等服务。

为推动落实我国慢病康复领域的进步,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专委会汇聚了慢病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和资源,融合了国内外力量,建立起具有一体化的、综合的慢病康复管理体系,真正实现有效的慢病防控。

未来,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将通过和相关各个单病种专委会以及学科紧密协作互补,建立符合中国慢病特色的科普教育、学科融合创新机制和以整体医学为基础的从全科到专科一体化慢病康复体系和运行机制;并将和国际接轨,制定慢性病的整体防控标准、流程以及基于国人数据基础上的中国慢病防控指南;建立康复人才培训体系和学术交流体系;建立AI大数据基础上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具有中国慢病特色的早期筛查、干预、康复、管理体系和随访制度。

相关资讯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