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在短期内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发布时间:2019-12-13 来源:中国网商务 作者:商闻 责任编辑:常玉

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这句话成为人们进行垃圾分类时津津乐道的流行语。

全国垃圾分类工作在经历了先试点、后推广的过程后,目前46个重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已取得积极进展。上海作为全国第一个制定施行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省级地方性法规的城市,其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经验做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据上个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今年以来,广大市民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90%;至10月底,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较2018年10月增长4.6倍,湿垃圾分出量增长1倍,干垃圾处置量减少33%,有害垃圾分出量较2018年日均增长9倍多。看到这些成绩,我们不禁会想上海是如何做到的。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市民的习惯养成至关重要。不过,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以垃圾分类已完全融入百姓平常生活的日本为例,日本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通过几十年的强化宣教和严格惩罚,才使得垃圾分类非常严格细致。那么,上海自今年7月1日强制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新时尚,这其中有哪些做法和经验?

第一,通过撤桶并点、定时投放、违法罚款等硬制度约束,形成生活垃圾分类自上而下的压力。上海通过撤掉居民楼下面的垃圾桶,在整个小区安排若干个定时定点垃圾投放处(定时一般是早上、傍晚两个时间段),明确了垃圾投放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对于把垃圾混合投放的居民,则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倒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和少扔垃圾的良好习惯。据统计,今年7至10月期间,上海市城管执法部门共教育劝阻相对人31200余起,责令单位整改16000余起,责令个人整改3800余起,依法查处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案件3400余起。

第二,在硬制度约束中注入人文关怀,让人们在有温度的城市中克服已有不良惯性。一是对垃圾箱房进行提升改造,使箱房更加美观、实用,创造了更加整洁、规范的投放环境,特别是为了使垃圾站工作人员能够舒服地工作,给他们配备了椅凳等设施,开设了专门的休息区。二是上海的雨天比较多,为了方便居民扔垃圾,在垃圾箱房加装了雨棚,使居民扔垃圾的时候没有淋雨的后顾之忧。三是湿垃圾破袋投放,很容易脏手,因此在垃圾集中投放点加装了洗手池,配备了香皂和洗手液,方便市民洗手。第四,居委会发放了比较结实的垃圾袋,减少骨头、鱼刺、小龙虾壳等常见湿垃圾戳破垃圾袋,滴漏污水,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而且这些垃圾袋的颜色与垃圾箱的颜色是对应的,减少了市民垃圾分类的困惑,也便于志愿者快速识别。

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生活垃圾分类的观念,让市民逐渐形成内在动力。例如,在上海开展由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支持,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主办,新闻晨报周到承办的“寻找身边最美生活垃圾分类达人”活动,通过评选授予荣誉称号,形成人人争相进行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再如广泛开展“小手牵大手”等活动,做到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在下一代心中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同时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好局面。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措施,经过这3个多月坚持不懈的努力,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上海的案例表明,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是习惯塑造和文明养成的过程,其中需要政府的主导性和市民的主动性共同发力。当然,与日本东京等发达国家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相比,上海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上海已经迈出了很好的一步,而且有理由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夏奇缘、邓玉玲)

相关资讯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