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

发布时间:2019-03-11 来源:中国网商务 作者:高秋 刘志玮 责任编辑:周健

高秋  刘志玮报道  中国和德国都是制造业大国,为进一步促进双方企业、高校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3月8日-9日在上海电机学院举行了“人工智能:第三届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

“人工智能:第三届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

研判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加强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

德国国家科学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Otthein Herzog在论坛上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通过示例,展示人工智能如何实现生产、物流以及公司所有领域的数字化,并提出人工智能与5G通信对整体经济至关重要。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发中心研究总院副院长朱昌彪表示,基于物联网和智能技术,上海振华重工探索建设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引领了“码头革命”,在世界同行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教授蔡骋表示,开放环境条件下的视觉缺陷检测由于成像状况复杂,缺陷形状多样,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随着人工智能近年来在系统结构、学习框架的迅猛发展,当前在目标检测及定位、图像细粒度分割分类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通讯基站安装审核、大型风机叶片裂纹缺陷检测及作物病斑检测。

科技创新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徐洪海指出,“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明确的一项重点任务,长三角“三省一市”智能制造发展领先全国、基础相近、需求一致、资源互补,具有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具有区位、政策、产业、人才、金融服务五大优势。

明晰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通过打造“学习工厂”,可以将学习过程放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将学习过程对接工业生产实践,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目前,已经建成同济大学“工业4.0学习工厂”、上海电机学院“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等多个智能制造学习工厂。

同济大学陈明教授表示,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通过多学科融合、强调实践、基于PBL、国际合作等途径来培养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并开展智能制造能力认证。智能制造系统融合了机械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和工业工程类五大类学科,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信息物理融合、物联网等技术,需要专业型人才和跨学科人才,更需要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系统级人才,如智能制造系统构架师、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等。            

国家首批“万人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国中提出,创新人才主要有发问、观察、交际、实验四项技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该校通过采用借鉴移动互联网新4C法则(Context、Content、Community、Connection),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采用PI(Peer-Instruction)教学法,转变传统单一的讲授为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采用iClass互动教学辅助工具,增强课堂互动性、趣味性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上海电机学院校长胡晟

上海电机学院校长胡晟表示,国际合作是创新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国家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为我们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上海电机学院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发展目标,大力加强与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内外高校的全面合作,在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引入优质的德国办学资源与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与德国高校的合作,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智能制造领域国际化竞争的优秀现场工程师,为打造上海智能制造领域中德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开展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德国不来梅应用技术大学校长Karin Luckey露凯教授

本次论坛由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临港区域高校联盟主办,上海电机学院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临港创新管理学院联合承办,来自中德两国40余家智能制造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共1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关资讯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