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二投资者的理财收益率未达期望值,金融理财师需求迫切

发布时间:2018-04-04 11:02:08 来源:中国网商务 作者:周健 责任编辑:常玉

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宣传的年化收益率多少多少,让您实现了吗?“近三分之二的公众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未达到收益率期望值。”这是《公众金融理财行为社会调查报告》的结论。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和上海金融理财师协会联合开展关于公众金融理财行为的社会调查工作,共采集有效样本量为2009份。也许,您就是有效样本量的提供者,为这次调查做出了贡献。

对收益率的期望值高

这2009份有效样本,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50.1%、49.9%,年龄层覆盖18岁以上年龄段,文化水平覆盖所有学历,收入水平覆盖所有收入层。因此,《公众金融理财行为社会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总体上靠谱。

其主要结论是,老年人、学历低、收入低群体金融理财意识实际上较不理性,但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及2000元及以下的低月收入水平群体,往往自认为自己的金融理财意识较为理性;老年人主要购买银行储蓄(35.3%)、政府债券(16.2%)及保险(13.2%)等较低风险的金融理财产品;学历程度较低的公众,主要购买银行储蓄(45.2%)、互联网宝类理财产品(34.3%)及保险(9.6%)等较低风险的金融理财产品。

近三分之二的公众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未达到收益率期望值,超过期望值的仅占0.1%,而未达到期望值的人群,集中在18-25岁年龄段、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000元以下月收入水平及学生的人群中,这部分人群中又有部分的人,是对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期望值过高,才导致了失望。

高学历、低收入及学生群体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对“金融企业服务质量”和“专业理财师”较为看重,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师/医生及企业职工中。但是公众在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时,影响自己决策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预期收益率高和投资风险低,分别占到73.5%和70.5%。

8.9%的公众在金融理财产品过程中发生纠纷,大部分人向提供该产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诉,也有相当部分人会向当地工商部门进行投诉。从最终的申诉维权结果看,有25.3%的诉求得到满足,主要集中在高学历人群,有24.2%的申诉诉求被无视,这些公众主要集中在高年龄段和低学历当中。

需要一批靠谱、信得过的金融理财师

“投资理财已经成为各个阶层人士的刚需,理财产品品种日益丰富,投资理财方式趋于多样化。”网信盾高级研究员梁长玉指出,仍然有相当数量公众,对金融理财产品信息不了解、对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缺乏意识,同时,专业金融理财师高质量服务也是缺位。“许多人购买理财产品,就是奔着最高预期收益率去的,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是宣传最高的预期收益率。其中,购买者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将心比心,凭什么要求他们购买低收益率的产品?所以,一方面需要坚持不懈对公众增强风险教育,另一方面,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应该承担更大责任,必须按照一系列的监管规定,充分披露信息,完整揭示投资理财的风险。”

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认为,金融机构在发售理财产品时,可以给出最高和最低收益率的实现概率,用最高收益率的实现概率,来替代预期最高收益率,这样可以避免事后的纠纷。

网信盾互联网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梁长玉是上海理财师技能大赛的评委。“靠谱、信得过的金融理财师,是投资理财过程的保障。投资者对优秀的理财经理的需求十分迫切,建设金融理财师团队,已经刻不容缓。”他呼吁,建立完善的金融理财师的考评和公示体系。

相关资讯